今年专业书没怎么看,倒是看了不少西方文学的书。

加缪

年初看完了加缪的《鼠疫》和《西西弗斯的神话》,对存在主义那套荒诞-反抗的体系有些疑惑,所以又去买了几节人大哲学系老师讲存在主义的课。个人觉得存在主义会让人活得更自由,而且也充满了人文关怀,关注在荒诞的世界中人应该如何生活。其哲学主张,比如存在先于本质、世界是荒诞的、人的认知局限都比较有意思。

红与黑

年中看完了司汤达的《红与黑》,这本书是越往后越精彩,开头比较无聊,但是从于连到贝藏松的神学院,以及到巴黎的侯爵府,各种各样的人物开始登场,故事变得有意思起来。诚然,于连是一个悲剧人物,很多时候都比较迷,没有搞明白自己想要什么,也没有坚定地去执行,这么一个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坏的人,就是让人喜欢不起来也恨不起来。

《红与黑》的时代背景是在1830年左右的法国,也就是波旁王朝复辟以后。于连的偶像是拿破仑,为了解时代背景,跑步的时候我听完了两个关于拿破仑的纪录片,一个BBC拍的,另一个国内拍的。BBC拍的说实话有黑的成分,但是更有观点;国内拍的就纯粹的叙述了。两个对照着看还行。看完两个记录片以后,我才意识到于连的悲剧有其外在的时代根源。于连渴望像拿破仑那样建功立业,可是拿破仑时代已经过去了。

法国大革命之后,路易十四被斩首,无数的贵族被推上了断头台,社会需要大量的人才补充。因此出身普通,来自偏远的科西嘉岛的拿破仑才能够快速晋升到军队高层,而在征服埃及,又在意大利战场重挫奥地利和俄国联军以后,拿破仑军功卓越,回到巴黎发动军事政变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。讽刺的是一个市民阶层为统治阶级的民主国家,居然要设立皇帝来维持统治。然而在当时的欧洲大陆上,封建统治依然是主流,政教合一依然是主流,法国大革命实践了启蒙思想,但是革命的成果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为保障。实际上,欧洲大陆上一共组织了七次反法同盟来打压革命,而在内,法国国内的保皇党随时都会反扑,雅各宾派也虎视眈眈。法兰西第一帝国能够维系20年的统治已经很了不起了,这跟秦二世而亡有一丢丢类似之处,穷兵黩武的政府难以维系长久的统治。

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,平民可以凭借军功提高社会地位,像于连这种有才华的人在这个时期是能崭露头角的。但是在波旁王朝复辟以后,逃亡国外的贵族又回到国内,打压军队,宗教势力重新抬头,拿破仑时期的法规又被改回去了。1830年左右,于连开始面临人生的选择,他内心渴望从军实现理想抱负,可现实给他的机会是以教士的身份去市长家当家教。其实他还是可以抽身而退的,他的朋友富连中间也邀请过他一起去做木材生意,如果选择了这条路,那就成为资产阶层了。

可是于连没有抵挡得住上流社会的诱惑,顺着教士这条路一直走了下去。于连凭借出色的才华和运气,后面也在侯爵府里当了秘书。可是他的内心其实讨厌贵族阶层的虚伪,觉得他们的生活很无聊。这也是他能跟侯爵女儿搞一起的原因。于连要的是征服贵族女人的快感,但同时又深深地鄙视侯爵女儿;侯爵女儿被于连吸引是因为他有贵族圈子没有的勇气和才华,但是又嫌弃他的出身和地位。这种危险关系最后害死了于连。

于连悲剧的原因是他的地位财富都是附属于贵族的,他从来也没有真正的提高自己的地位,这种地位是脆弱的。但是在时代背景下,很难说他有更好的选择。如果他一心当贵族的附属品,讨好侯爵一家人,也能混的不错,不至于悲剧,可是他又坚持自己的正直和高贵;如果他一心当个平民,跟他的儿时朋友一起当木材商,那也能够混个小富,可是他又那么有才华,又那么渴望更高的社会地位。这种性格从内在注定了悲剧收尾。

包法利夫人

最后一本是福楼拜的《包法利夫人》,看了一点弃了,跟毛姆的《面纱》有点像。大概是长得漂亮的妻子不甘委身于平庸的丈夫,渴望上流社会的生活,出轨婚外情之类的剧情,没什么意思。